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正面临能源转型、产业链重构、社会责任深化等多重挑战。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理念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
7月11日,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之“以ESG打开汽车投资新视角”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重点围绕汽车行业ESG绩效评价成果,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咨询公司、金融机构、整车企业等多个角度,探讨ESG投资的新路径,并通过报告发布、案例分享、相关方探讨等形式,为中国汽车行业的ESG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观点,提供实用参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主持该主题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从国际层面看,国际ESG监管框架正在快速形成。欧盟近两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其中,欧盟《新电池法规》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回收利用提出了严苛要求;《禁止强迫劳动条例》要求企业彻查供应链中的劳动合规风险;而《零毁林法案》则对原材料来源的可追溯性设定了硬性标准。这些法规不仅为全球汽车产业链设定了更高的可持续发展门槛,也给中国车企的国际化布局带来了直接压力。对中国车企而言,这既是融入全球市场的必经考验,也是倒逼自身ESG体系升级的契机,唯有将国际标准法规内化为竞争力,才能在“出海”征程中行稳致远。
目前,全球车企ESG评级中,AAA级的只有9%,而中国车企AAA达到了24%。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表示,同时,ESG背后体现的是资本的价值观,所以,企业的市场是全球、投资是全球,这时候“出海”的“入乡随俗”特别重要。此外,自动驾驶的出现,有可能让家庭拥有汽车的模式出现颠覆式改变,家庭拥有汽车还要交保险、充电,一旦家庭不拥有汽车了,汽车的个性化方面的竞争就越来越不重要,但可能对功能等方面的要求会更高。
在谈到备受关注的ESG价值核算未来发展时,责扬天下创始人、首席专家、财政部首届可持续披露准则咨询专家殷格非提出,ESG核算的未来,形成一个共同的标准非常重要;行业有大量的数据后,要制定一些可持续政策;ESG也可以助力可持续的估值测算;ESG价值核算可以成为开启汽车ESG投资的新视角。
面对汽车行业企业纷纷“出海”的现状,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及供应链服务总监李蕾认为,伴随着监管机构的要求、链主的要求,供应链要求在产品质量方面、体系管理方面、流程管理方面符合主机厂的要求。早在2006年经合组织提到的《跨国企业指南》,将供应链的尽职管理调查延伸到环境与治理的领域。当然最近两年,大家也比较清楚,2023年欧盟颁布了《新电池法》,2024年欧盟颁布了《企业可持续尽职调查的指令》,对不同的企业也提出了不同的时间段要求。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正在成为国内越来越多汽车企业的自觉行动。小鹏汽车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郑叶青介绍,除了设计制造等企业运营,社会责任也是小鹏汽车的特色,并通过小鹏汽车公益基金会、志愿者来体现。因为一家车企的社会责任不可能面面俱到,每家车企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些车企看重的是生态多样性,但是小鹏汽车把重点集中在青少年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
目前,已经有75%的汽车公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ESG架构,来管理相关的ESG风险和机遇。万得ESG评级高级产品经理、资深分析师翁钰宁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进程加快,汽车逐渐变成了一种智能终端,带来了大量用户个人数据和车辆运营数据的安全隐患;还有智能驾驶、电池安全、自动泊车等产品功能,也带来了产品责任事故频发的风险,成为社会关注较多的议题,还包括产品与服务、研发与创新、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这些议题之间相互关联,成为智能化转型下的汽车行业ESG重点议题。
该论坛上,还举办了2025中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发布。
http://www.cnautonews.com/yaowen/2025/07/14/detail_20250714378550.html
编辑:益语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