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韶关的崇山峻岭间,大宝山矿曾如同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照亮了华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然而,长期无序的民采活动让这颗明珠蒙上了厚厚的尘埃,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遭受重创,生态疮疤触目惊心。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简称“大宝山矿”)没有纠结于历史,而是毅然踏上了生态修复的征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一段从生态疮疤到绿色明珠的涅槃重生传奇。
大宝山矿采场
历史烙印:无序民采遗留的生态隐忧
大宝山矿自1958年建设以来,一直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宝山矿的矿工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地下深处挖掘出铁、铜、硫等宝贵资源,支撑起了华南重工业的半壁江山。
然而,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序民采民选活动的猖獗,大宝山矿区及周边地区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由于历史局限和认识不足,大宝山矿周边出现了大量民采民选活动,最猖獗时民窿达119条以上,选矿厂8个,洗矿点20多处。
这些无序的民采活动严重破坏了地质环境,引发了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地表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与大宝山矿毗邻的新山片区山体被挖得千疮百孔,地表植被严重破坏,山岭成了不毛之地。
矿区土壤含有大量金属硫化物,极易氧化产酸,降雨直接导致大量重金属溶出,造成土壤及地表水酸化严重,pH值普遍在3以下,地表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对矿区及周边地区尤其是横石水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横石水,这条曾经滋养着两岸村民的母亲河,因新山片区的污染而变成了“赤水河”。河水浑浊不堪,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鱼虾绝迹。横石水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产,更威胁身体健康。
破局之路:国企担当全面转型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大宝山矿没有推诿逃避,而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扛起生态修复的大旗。在韶关市委、市政府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大宝山矿按照广晟控股集团的统一部署,投入巨资启动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从2018年至2021年,大宝山矿累计投入约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修复面积达90公顷。
此外,大宝山矿还投入超过10亿元对矿区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清污分流工程、外排水综合处理工程等11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使得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提高,下游水质明显改善。
在矿山修复方面,大宝山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让植物根本无法生长,传统的覆土植被修复技术成本高昂且效果不佳。面对这一世界难题,大宝山矿没有退缩,而是与中山大学等科研团队紧密合作,持续攻关,开发出了“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
该技术通过定向调控微生物群落,重建一个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实现源头控制矿区土壤酸化,并降低重金属溶出。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对矿区土壤进行改良,通过添加中和剂、抑酸菌剂和有机质材料,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产酸微生物的活性。同时,选择耐酸、耐重金属的乡土植物进行种植,使得重金属由游离态转变为固定态,进一步减少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为了彻底解决酸性重金属废水问题,大宝山矿投入巨资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矿山酸性重金属污水处理厂。该处理厂采用先进的“二级混凝沉淀”工艺,日均处理污水量达9.6万立方米,重金属去除率高达99%。
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达标排放,确保了下游横石水的水质安全。此外,大宝山矿还在下游河道建设了应急坝、应急投药点和在线监测等措施,并谋划了李屋拦泥库改造提升工程,以应对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污染外溢风险。
位于新山片区下游的李屋外排水处理厂可实现区域污水全处理
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前后下游横石水对比
涅槃重生:绿水青山的华丽转身
走进如今的大宝山矿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酸水横流的现象不复存在。通过“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大宝山矿成功修复了历史遗留矿山约160公顷,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土壤pH值由修复前的2.6上升到6以上,主要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显著降低,酸性废水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如今的大宝山矿区,已经形成了具有多样性、免维护、不退化的植被生态系统,开始从“碳源”向“碳汇”的转变。
除了矿山修复外,大宝山矿还注重下游河道的治理,通过清淤、加固护岸等措施,有效降低丰水期洪水漫溢的风险,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河道两岸种植大量的树木和花草,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如今,横石水已从昔日的“赤水河”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河流,两岸桑田如海,生机勃勃。
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绿色发展:从治理到转型的跨越
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大宝山矿积极践行广晟控股集团FIATH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如今的大宝山矿已经建成了多个智能化采矿系统和选矿流程,实现了从开采到选矿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同时,大宝山矿还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
大宝山矿深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大宝山矿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智能化矿山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国有企业,大宝山矿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大宝山矿不仅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更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参与乡村振兴、支持教育事业、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大宝山矿积极回馈社会,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例如,大宝山矿帮扶周边村镇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宜居宜业美丽新乡村;积极牵头引资帮扶,成功引进新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扶持撂荒土地,种植优质水稻超百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消费帮扶采购粮油,并指导开通农产品电商直播销售,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鼓起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
未来展望:构建绿色智慧矿山新图景
大宝山矿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未来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大宝山矿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和技术研发力度,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加强全流程跟踪监测和系统治理,确保生态修复成果得到长期巩固和提升。
大宝山矿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将再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攻克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难题。
在推进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的同时,大宝山矿还将加快智能矿山建设步伐。通过引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推动矿山装备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实现生产无人(少人)操作和安全生产协同管控;努力将大宝山矿打造成全国一流智慧绿色矿业企业。“十五五”期间,该企业还计划建设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铜硫二期项目,通过数智化、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大宝山矿的生态修复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绿色征程。从生态疮疤到绿色明珠的涅槃重生,不仅见证了大宝山矿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更彰显了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担当。(铭骏)
https://www.ceweekly.cn/company/2025/0630/476147.html
编辑:益语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