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带孩子漫步文博场馆,既能躲开烈日,又能在故事里触摸扬州的历史温度,让研学不止于“学”,更有“趣”味丛生。
8月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趣’扬州”公益文博游活动在扬州举行。20名孩子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先后探访御马头、天宁寺、郑板桥纪念馆和史可法纪念馆,近距离领略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
御马头龙舟启航处的皇家记忆
上午,孩子们首先来到了御马头。作为扬州重要的历史遗迹,御马头见证了昔日的繁华与荣耀。据介绍,御马头是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上下龙舟的地方,其建筑风格独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站在御马头上,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皇家船队浩浩荡荡的场景,对扬州在古代交通和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专业导游详细讲解了御马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御马头’名称的由来”“当年皇帝南巡的故事”等,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天宁寺千年钟声里的文化沉淀
随后,孩子们步入天宁寺行宫,古朴庄严的建筑风格扑面而来,红墙黛瓦、飞檐斗拱,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导游为孩子们讲述了天宁寺的兴衰过往,特别是曹寅奉旨在此刊刻《全唐诗》的故事,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寺庙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漫步寺内,孩子们欣赏着古建筑的精美构造,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宁静。
活动现场。 居小春 摄
板桥墨竹清韵间的文人风骨
在天宁寺内,孩子们还参观了郑板桥纪念馆。郑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纪念馆内陈列着郑板桥的众多书画作品以及生平事迹介绍,孩子们在一幅幅精美的书画前驻足凝视,被他那独特的“板桥体”书法和栩栩如生的兰竹画作吸引。通过导游的讲解,孩子们了解到郑板桥不仅在艺术上造诣极高,而且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深深感染着孩子们。即便在当代社会,“难得糊涂”的理念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史公祠苍松翠柏下的忠义精神
最后一站,孩子们来到了史可法纪念馆。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他坚守扬州、宁死不屈的事迹广为流传。走进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着与史可法相关的文物、史料以及雕塑等,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导游的带领下,孩子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各个展厅,认真聆听着史可法的英雄事迹,被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所震撼。在史可法的雕像前,孩子们纷纷鞠躬致敬,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当历史走出课本,在御马头的石阶、天宁寺的钟声、板桥的墨竹与史公祠的松涛间变得可触可感。”扬州城市旅游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研学‘趣’扬州”公益文博游活动,不仅是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名胜古迹,更是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传递到每个孩子心中。
http://edu.yznews.com.cn/2025-08/11/content_7758682.htm
编辑:益语 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