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帐号通行证在线投稿

《公益的元问题》新书发布会举行

新浪公益 2022-01-12 10:12:55

1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的著作《公益的元问题》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李小云教授,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陈越光,《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资深公益人李劲,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佑平,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等参加并发言。该发布会由《社会创新家》主办,凤凰网公益、《文化纵横》《南都观察》联合主办。

李小云教授被誉为“中国发展学之父”,曾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2015年,李小云进驻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在政府支持下展开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实验,并成功带领脱贫。2021年,李小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公益的元问题》新书发布会

《公益的元问题》新书发布会

在新书发布会,李小云教授回顾了写书的初衷,“不是要获得什么东西”,而是源自长期投身公益实践中萌生的无法得到解答的许多困惑。李小云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公益的困惑和纠结”: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善与现代社会需要的益之间存在差异和张力;自上而下的公益面临商业发展的压力;从精英主义到重新理解以人民为主的大转向。在他看来,公益的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这便是公益的元问题。

《社会创新家》主编、北京止于至善文化院院长宋厚亮担任主持。他提出,“公益的问题我们已有太多讨论,但公益的元问题一直没有人追问,自从李小云教授提出,正在引起公益行业的思考、回应及思想的激荡。”

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评价,李小云在《公益的元问题》中捕捉到了从慈善文化到公益文明的发展路线,揭示了中国公益面临的几个重要挑战:“我们面临政治伦理、商业伦理还有社会伦理挑战,李小云提出要创造国家和社会有机整合的公益新路径,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公益组织的使命是改造人类和社会,我认为公益文明创造的最大价值是社会资本,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是我们从慈善文化走向公益文明的一个理想境界,实现了公益文明,共产主义社会就来到了。”

《公益的元问题》新书发布会圆桌对话

《公益的元问题》新书发布会圆桌对话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陈越光,从哲学层面剖析了《公益的元问题》的重要价值。他认为李小云对公益的元问题的思考的最大价值在于启发中国公益人、公益组织、公益活动的主体激活主体意识。陈越光评价《公益的元问题》虽然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书,却全文不见一处注释或印文,具有“行动的特点”,“是一本在事上展开的书”,“第一展开的是问题自身的具体性,第二展开的是认知的实践性。”因此这本书是李小云教授从思想者到行动者“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对《公益的元问题》中的“矛盾”与“纠结”深有共鸣。他认为“纠结”主要在于如何在大环境、在西方公益理念引进的情况下,探索中国本土公益化道路,找到适合中国自己的公益方向。“现代的公益是工业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突出形式,而我们要走什么样的公益道路,是今天所有公益人亟需探索的问题。”

在圆桌对话环节,上海百特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陈潇斐担任对话主持人。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副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副教授,资深公益人李劲,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佑平,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等围绕“公益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陈潇斐在主持中认为,公益的元问题,是在探索公益的本质;同时公益的元问题也是作者在传达推动人人公益的文化。

刘洲鸿副秘书长认为《公益的元问题》有启蒙的意味,引发了公益界的思想认知革命。“就我理解而言,公益的元问题就是我们社会普遍要有一种共识——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造成的,因此弱势群体得到帮助是基本权利,我们帮助弱势群体是尽到社会的义务。”

贾西津认为“公益的元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追问:中国的公益是什么?她提到,西方有自成一套的西方文明,公益元素包括以志愿系统为代表的社会的自律性,以基金会为核心的第三方专业模式及其背后的财富的福音逻辑与信仰系统。在她看来,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自古有慈善文化实践,但未形成明确的公益概念,而探究这一问题,不能回到古代的实践中而是要回到“社会是什么,公益是什么”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她认为,公共是私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公益不能快速推进,在于我们不够重视私益,只有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个体目的时,我们才能发展出公益的规则。”

金锦萍说,“公益的元问题是公共性,而非其他利益。”在她看来,凡是公共的肯定是公益的、利他的,但是反过来,利他的不见得是公共的。“公益的本质在于个体的人和价值共同体的人,再到整个人类共同体。无论作为个体组织还是人类,都存在特质,这个特质即是人性。”金锦萍认为,公益的本质在于个体的价值累积逐渐形成价值共同体,公益需要的人不是专业人才,也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兼具志愿性和专业性的人,“将职业上升到志业。”

刘佑平在发言中,透过公益的元问题延展至中国的公益慈善文化问题。他提出,关键是应该将中国几千年创造的文化和现今的国际发展相结合。中国的慈善文化有没有现代慈善的基因?有人讲中国文化里面缺少现代慈善基因,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公益的元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资深公益人李劲认为,公益的元问题即是公益的价值,“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政府。如果不将这个价值理清楚,元问题也不用问了。”李劲提出,关键要将公益的主体性搞清楚,才知道投身公益所为何事。在他看来,“公益其实是一个从私人到公共的一个通道,公共利益、公共事物发展起来是公益的发展路径。”

编辑:王俊杰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活动网域名:ihuod.cn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活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