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日月兼程;19年,久久为功。
11月16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即将迎来第十九届。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双碳”目标、人人公益、ESG治理……备受关注的责任议题,期待多维碰撞。
今年论坛的一大亮点,是我们基于长期的行业研究和专家访谈,并结合调查数据重磅推出的《致韧性:202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大趋势》报告。中国企业如何谋定可持续发展之道?报告中大咖精彩观点先睹为快,本篇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的观点——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开始,中国互联网公益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筹款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走在全球公益发展前列。
互联网公益平台连接爱心用户、爱心企业和公益行业,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今年,互联网头部企业在公益领域首次出现联合传播、联合配捐,公益声量和力量都在增强。加上数字技术带来了多样的公益参与渠道和新玩法,除了每年的公益日,人们日常也能通过手机随手做公益,大众参与公益的门槛在逐步降低。
公益门槛降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类似儿慈会救助款被卷走事件带给整个行业的警醒。大病患儿救助上做得是否足够好?公益透明和监督机制上是否存在不足?除了辩证看待配捐制度,公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公众的实际需求。
裂缝之处往往是创新的触发点。企业可以思考用技术的力量补足不齐,使得公益更好的回应群众的期待,比如将区块链技术与公益资金溯流结合起来,理论上就可以跟踪善款的流向。
基于今年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企业在公益领域的投入与经营情况是挂钩的。据我观察,今年效益较好的头部企业,公益捐赠是有上涨的。效益持平的企业今年做公益则考虑转型,从简单的捐款捐物到把公益履责跟企业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公益的多种形式,这也是一种公益升级。
数据显示,企业捐赠在中国社会捐赠总额中占比均近7成,在公益事业中企业的主力引领作用日益突出。从顶层设计上看,给企业公益基金会松绑也很重要,简化流程、降低门槛将减少企业加入公益力量的壁垒,才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公益事业。今年10月25日起,《慈善法(修正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对比现行法和修正草案,可以看出,对企业公益基金会的监管针对性和专业性正在强化。
我们从不缺丰厚的慈善土壤,随着90后、00后公益素养的提高,群众参与慈善的热情越发高涨。我们正在加速进入人人公益时代,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我的预期。接下来,公益场景向社区下沉是大势所趋,这或许将给企业履责创造新的场景。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2AipZhFGR2v9wLz3jlBNKIDvYvYPNLW6aPzyPMzzx--c0__
编辑:益语 审编:AD